城市新闻官方网站,邮箱:514952933@qq.com 
网站首页 >> 非遗传承 >> 让非遗插上科技的翅膀:“蒲公英非遗种子寻百计划创新发展工程”在京启动,探索AI时代文化传承新路径

让非遗插上科技的翅膀:“蒲公英非遗种子寻百计划创新发展工程”在京启动,探索AI时代文化传承新路径

[日期:2025年09月29日]     来源: 中国市长杂志社-市长网  作者: 云岚、知己 编辑:董亚娟   阅读量: 10183               [字体: ]

科技界与文化界专家共聚“国际会客厅”,推动非遗从活态传承到创新转化

从《“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非遗新媒体传播计划”,到《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的技术赋能要求,科技正为非遗插上翅膀。3D 建模活化古艺、VR 复现民俗,既是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也是文脉赓续的有力支撑,更是文化自信的鲜活呈现。

日前,以“让非遗插上科技的翅膀”为主题的“非遗传承与创新国际会客厅”暨“蒲公英非遗种子寻百计划创新发展工程”系列活动在北京顺利启动,本次活动由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中国新质生产力网、蒲公英非遗种子寻百计划创新友展工程组委会联合主办,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专家委员会承办,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影视文艺传承工作委员会支持,正大集团北京正大中心、中广国传(北京)文化有限公司、北京小嘎逗文化中心、流霞溢香(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限公司协办,为这场跨越时空的融合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样本。

b9e6a1059f6a2a2e313313ea9c2cc24.jpg

本次活动汇聚了来自科技、文化、教育、商业等多元领域的权威专家、非遗传承人及企业家。与会嘉宾包括儿童教育家、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简称:儿促会)专家委员会主席范崇嬿;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名誉理事长刘玉兰女士;工信部科技司原司长、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理事长胡燕女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社服部副主任贾雷;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首位荣获奥斯卡动画短片奖的华人肖永亮博士;清华大学航空材料专家华心;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原党委书记、副所长杨小峰先生;曾任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文化参赞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主任贾建新教授;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会长国际木偶联合会中国中心主席陈迎宪博士;中国广电联合会少年儿童演艺委员会(简称:少儿委)会长高发;少儿委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川楠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社长、主编郭晶博士;原国防科工局十司二级巡视员、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冯静;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中心副主任叶景荣;儿促会副会长蔡健; 儿促会副秘书长杨建利、范英;教育部特聘专家胡军杰;儿促会影视文艺传承工作委员会非遗办公室主任王丽;儿促会影视文艺传承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李丹;中国新质生产力网总编辑王好凤;儿促会家教社工作委员会主任秦博;儿促会核心素养委员会秘书长许琳等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非遗导师、非遗达人和企业家们,活动旨在深度探讨传统与现代如何交融,智慧与技术怎样共鸣,共同绘制非遗未来发展的崭新图景。

“蒲公英精神”落地生根,寻访百位非遗达人见实效

微信图片_20250929131938.jpg


范崇嬿指出,“蒲公英非遗种子寻百计划”自今年3月启动以来,已成功寻访到一百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达人。这样的速度正是“蒲公英精神”——不计环境、落地生根、默默奉献的现实写照。她强调,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公益行动,在科技赋能与国家政策支持下,非遗正逐步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

e32c267ab202948c66742b83799e4a9.jpg


刘玉兰在致辞中,以“向‘蒲公英种子寻百计划’这一凝聚三十年心血与信念的文化新征程致以热烈祝贺与殷切期望”为核心,深情回顾了在范崇嬿主席引领下,一段历时三十载、从微小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的非遗守护历程。她指出,该计划旨在构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生态系统,让非遗的文化基因借助科技之风,播撒至城乡各地,落地生根,绚烂绽放。

0661d521d6090d4c2c0f88fb1af8efd.jpg

胡燕在讲话中提出建议,第一,新科技应用将推动非遗从“保护”走向“活化”。生成式AI等技术的成熟,为非遗内容的创作、传播和价值提升带来突破性可能。应借助科技手段,实现从“大海捞针”到精准定位、从抢救记录到活态传承的转变,让非遗种子在数字时代“颗粒饱满、粒粒金黄”。第二,在建设非遗研发园地过程中,需重视知识产权规则建设,尤其要保障传承人权益。可运用区块链等技术建立可信机制,通过“平台+生态”模式赋能非遗项目,让传承人乐于使用科技并具备防范侵权能力,同时加快建立新型培训与传播体系,使科技真正为传承人创造价值。

7c8c0701e95cf3e7fa8bed60489b6fd.jpg


贾雷代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对本次活动的开幕表示祝贺,非遗馆于2022年2月5日与北京冬奥会同步开放,建筑面积约91,126平方米,设有14个展厅及1000平方米的多功能厅,是文旅部直属的一级一类公益性事业单位,承担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遗实物征集、收藏、保护研究、展览展演、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等职能,也期待更多专业力量加入非遗保护事业,共同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科技赋能,让非遗从“活起来”到“潮起来”

“让非遗插上科技的翅膀”,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个需要持续推进的实践行动。”

微信图片_20250929130244.jpg

杨小峰赠诗一首“绒羽轻扬别旧枝,随风万里未迟疑,不寻沃土偏安处,肯向荒岩破土时,寂寂生根成雨露,悄悄吐蕊展芳姿,身微志远播春信,何惧天涯作客羁”----咏蒲公英种子精神乙巳秋月峭峰

微信图片_202509291302441.jpg


贾建新教授通过回顾古琴从传承危机到成功申遗、并登上国际舞台的历程,阐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讲好中国故事、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微信图片_20250929130245.jpg


陈迎宪博士讲解木偶非遗门类在新时代的守正创新与繁荣发展,坚持艺术性与科技融合,积极创作科幻题材剧目,并依托三大国际艺术节推动文化交流,彰显非遗的当代生命力

微信图片_202509291302451.jpg

科技如何深度赋能非遗成为核心焦点。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肖永亮博士分享了AI赋能非遗传承的前沿视角,令人耳目一新。他指出,人工智能不仅能用于非遗元素的创新艺术表达,其深度学习能力还能辅助分析、记录甚至模拟复杂技艺流程,为传承提供新工具。

微信图片_20250929130246.jpg


郭晶博士代表《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分享如何运用品牌与资源助力非遗创新发展。一是以专业出版服务,系统记录与传播非遗知识;二是以视听技术赋能,创新非遗表达方式;三是搭建多元化平台,推动非遗融入时代与社会。非遗是民族的根脉,科技是时代的翅膀。二者融合,正如鸟之双翼,能激发非遗潜能,让其活在当下、传向未来。《知识就是力量》愿担当桥梁与纽带,连接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受众与非遗,共同为非遗插上科技的翅膀,让非遗的种子在文化沃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构建多元生态,让传承之路越走越宽

市场的力量也为非遗的创新转化注入活力。企业家米成先生解析了羌绣非遗项目的商业化运作经验,从数据资产和数字资产的角度进行深入剖析,通过有效运营实现了项目的良好营收,展现了“非遗+科技+商业”模式的可行性。非遗导师廖伶、王清献、祁娜、范运玖、谢美霞等一线传承人分享了她们在坚守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的动人故事作品,让与会者真切触摸到非遗传承中的热爱与温度。北京市昌平区城北小学教育集团代表陈晓冉分享了如何通过教育在青少年心中播下非遗的种子。


本次活动构建了多元主体共促非遗发展的生态圈。除了深度对话,还设有非遗市集、技艺展演等环节。在正大中心举行的相关活动中,该中心因在推动非遗传播方面的贡献,被授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外交流会客厅”。一系列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演出,如科技感十足的机器人舞蹈与灵动铿锵的“太平鼓”同台表演,生动呈现了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的交融。儿童教育家、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简称:儿促会)专家委员会主席范崇嬿,原国家质检总局总检验师、华夏文化促进会会长项玉章,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名誉理事长刘玉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前高级项目官张亚丽以及北京市商务局流通发展处二级调研员丁颖,北京市朝阳区商务局副局长韩栋,北京商务中心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吴迪,北京市朝阳区建外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王一凡,正大集团执行副总裁、一带一路事业线首席执行官兼商业地产企业中国区董事长洪波,正大集团商业地产企业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兼正大中心首席执行官王晓丽,正大中心入驻企业和商户代表等出席活动。


伴随着欢快热烈的氛围,嘉宾与非遗达人依次踏上红毯,签名仪式间,提笔、落字的画面交织,定格下诸多美好瞬间

一系列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演出轮番登场,生动呈现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的交融。科技感十足的机器人和机器狗以灵活的舞步点燃现场气氛,为庆典拉开序幕;活泼灵动的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枣营分校带来“太平鼓”舞蹈,以铿锵的鼓点和蓬勃的朝气展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唐密茶道表演则以静谧优雅的仪轨和深远的文化内涵,引领观众沉浸于一场心灵与感官的非遗文化传承之旅。

从庄重的学术研讨到充满烟火气的非遗市集,从前沿的科技展示到质朴的匠人分享,本次活动充分表明,当科技的微光点亮非遗的千年肌理,传统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陈列,而是拥有了更鲜活的表达和更广阔的天地。

汇聚社会合力,以科技为桥、以热爱为舟,中华非遗必将在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云岚、知己